春节的来源是什么?有什么历史典故?

春节的来源是什么?有什么历史典故?

春节的来源是什么?有什么历史典故?

春节,现指农历正月初一,又叫阴历年,俗称“过年”。
春节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,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。

按照农历,正月初一古时候有元日、元辰、元正、元朔、元旦等称呼,俗称年初一。

“春节”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的文献,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中记载杨震上书安帝曰:“冬无宿雪,春节未雨,百僚焦心,而缮修不止,诚致早之征也。
”《晋书》也有记载“其时正朔立春”,到了南北朝时,春节则指整个春季。

民国时期,改用阳历,为了区分农、阳两节,便把阳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,把农历的一月一日称为春节。

根据史籍记载,春节在夏代时叫“岁”,商代时叫“祀”,周代时叫“年”。
现在习惯把过春节叫做过年,其实,年和春节的起源却是不同的。
我国古代的字把“年”字放禾部,以示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。
“年”字的本义是指谷物生长周期,谷禾一般一年一熟,“年”便被引申为岁名了。

关于“年”的另一个传说则是,“年”在古代是一种猛兽,每到腊月三十,便挨村挨户地觅食人肉,害人性命。
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,“年”到一个村庄,碰到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,听到半空中响起的啪啪鞭声,吓得望风而逃。
“年”逃到别的村庄后,看到人家门口晾着的大红衣裳,不知为何物,吓得掉头就跑,后来又来到另一个村庄,看见一户人家里灯火辉煌,刺得他头昏眼花,只好逃走了。
人们由此得出“年”害怕三种东西:响声、红颜色和火光。
为了抵御“年”的侵袭,就有了后来的贴放鞭炮、贴春联和通宵守夜等习俗。

旧年的腊月三十夜,也即过年的前一夜,叫做除夕,也叫团圆夜,是新旧交替的时候,除夕守岁也是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。

据《吕氏春秋·季冬记》记载,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式来驱逐“疫疬之鬼”(夕),便是“除夕”的由来。
除夕晚上,一家人熬夜守岁,围炉夜话,其乐融融。
北方地区在除夕晚有吃饺子的习俗,做饺子要先和面,“和”字就是“合”,“饺”字又与“交”谐音,寓意更岁交子,相聚之意。
南方过年则有吃年糕的习俗,寓意新的一年甜甜蜜蜜,步步高升。

春节是汉族字重要的节日,而少数民族中,满族、蒙古族、藏族、苗族、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,只是不同民族之间的形式不一样。
例如藏族的除夕之夜,就会举行盛大的“跳神会”,人们带上面具载歌载舞,以示除旧迎新,祛邪降福。
而满族的春节则要礼拜两次,年三十晚上一次,为辞旧岁;年初一再拜一次,为迎新春,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、跳骆驼等比赛。

海鑫网-实用有趣的生活知识分享百科

发布于 2022-04-02 13:04:02
收藏
分享
海报
1297
已经没有更多啦 下一篇:车载导航好用还是手机导航好用?为什么有些人宁愿用手机导航也不愿用车载导航?
目录